要求到好的子孙有三个很重要的条件。第一个重要的条件是什么?“保身节欲,以培先天”。夫妻双方身体很健康,生下来的孩子体质才会好。假如夫妻双方身体本来没有保养好,还纵欲的话,那孩子先天就很不好,甚至根本生不出孩子。大家冷静来看,我们这个时代很多观念都是偏颇的,比方说纵欲,西方说没有关系,不影响身体健康,精液只是物质而已,只是蛋白质的成分而已。大家要了解,精子和卵子结合之后可以变成一个身体,其他蛋白质变得出来吗?所以现在很多说法都是错误的,而且还在教科书里面,真是把很多人给害惨了。教科书是听谁的?听最近这几十年来研究出来的结论,五千年圣人的话、老祖宗的话不听了。难怪现在的人吃这么多苦头,就一句话:“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。”
真的,现在那些教科书很多地方错了,会误几代人。包括女子生完产要坐月子,可现在很多人说:“你看人家欧美的,一生完孩子就去游泳,又没有怎样。”她是当时没怎样,你去研究十年以后她怎样了吗?现在的人都看眼前,吃大亏啦。大家注意去看,只要不懂得这些道理,很纵欲的人,很多四十岁看起来就非常老。可是懂得养生的人,四十岁看起来像十八岁。许哲女士出过一本自传,里面有一张她的照片,七十岁时照的,七十岁的时候穿洋装看起来像姑娘。所以懂得养生,真的是不容易老的。注意了,这是大事,你做到了,生出来的孩子个个先天好,又有德行。
第二点,“敦伦积德,以立福基”。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”,而且我们敦伦积德也是给后代树立最好的榜样。
第三点,“胎幼善教”。胎儿,还有孩子幼时,母亲的风范非常重要。所谓“三岁看大,七岁看老”,孩子三岁以前常常在父母身边,尤其是母亲。“胎幼善教”,把孩子的德行根基扎稳,“以免随流”,他不会随波逐流。这是求子三要。
除了这六点以外,了凡先生觉得还有其他很多“不能悉数”,“悉”就是完全、全部。他自己知过了,进一步就要思考怎么去改过。了凡先生反思了他人生为什么没有福报、没有子嗣,同样的,这一段我们也要回到我们自身:我现在的人生有没有福?我现在孩子不听话怎么办?就像了凡先生一样,首先要什么?自我反省!而且反省还要有勇气,要面对自己,要承认过失。孔老夫子教给我们人生“三达德”,你今天智慧要成就、事业家业要成就,一定要有这三达德,“智、仁、勇”。
智,要有智慧。智慧首先表现在哪里?有自知之明。老子说“知人者知”,了解别人者智,“自知者明”,要当一个明白人,不能糊里糊涂,你糊里糊涂每天都造罪业怎么可能有福?所以智慧首先要有自知。智慧还表现在哪?遇到任何事情首先反省自己的问题。老祖宗留了一句话给我们,叫“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”。接着你要有勇气承认过失、改掉过失。诸位朋友,改自己的坏习惯容不容易?不容易,像扒皮一样,撕下来会痛,可是长痛不如短痛,要有勇气去改过。而在处理整个家庭问题的时候,仁很重要,仁爱慈悲,不管是孩子,是另一半,还是长者的过失,我们都要用仁爱慈悲的心去帮助他、陪伴他,而不是指责他。
有一个例子,一位朋友通过了凡先生的反省来反省自身。这位朋友说:“我的女儿今年九岁,一直以来不爱做功课。”大家注意这句话,“一直以来不爱做功课”,你怎么让她不爱做功课变成一直以来?大家有没有发现人都是要到病很严重了才知道治,假如一点小病你就赶快去调整,那怎么会有大病?所以“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”,你要看得远,要懂得“防微杜渐”,当领导的要有这个智慧,当父母、老师的也要有这个智慧。
"不爱做功课,在学校上课不专心,喜欢做小动作,并有动手打同学的现象,屡教不改。最近学校有三个老师找我反映孩子的问题,如果孩子再没有改善,会面临退学或转学的问题。学校老师说真不敢相信这个孩子是学《弟子规》的。”我有点冷汗直流,这个孩子假如还到中心来学过,那我对不起他的家庭。“老师都说,我没有办法教了,你还是去找教《弟子规》的老师吧。请问老师,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该怎么办?”先要冷静,先要沉淀,先要反省。其实,智慧,我们刚刚提到要自知;再来,智慧表现在,面对任何问题不在结果跟现象中打转,或者懊恼、不敢接受、逃避,而是什么?面对现在的结果,去把原因找到,然后对症下药就可以解决了。
这个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一个结果,他在哪里养成的?家庭嘛!比方他不专心,那一定是在家里就不专心,哪有说在家里专心,去学校变得不专心?所以孩子行为不妥,其实他只是把结果呈现出来,他在提醒我们,我们教育孩子错了。他也在提醒我们要赶紧做对的事情,所以那也不是坏事。孩子在提醒我们教育的偏颇处,孩子在提醒我们,我们都忙在工作上,没有用爱去陪伴他们成长。
喜欢做小动作、动手打同学。在家庭里面,是不是这个孩子需要做这些动作才能引起父母的注意?现在是在分析,当然,原因可能有很多种,这要你自己去思考。一定是在家里养成习惯,去学校才会这个样子,或者是家里有人喜欢打人,他就学会了。
“屡教不改”,首先你要想一想,你教的方法对不对?你教他的时候脾气很大,那没什么效果,你要很有耐心地去引导、去陪伴他改过来。纵使你没有情绪不好,很有爱心地去教他,也不要想教一次他就改,这也是贪快。假如教一次、教两次孩子没有改过来,你就心浮气躁,很生气,那你就教不了。今天孩子不受教,基本上不是他的问题,是我们身教做得不到位,或者耐性不够,这两点真的做彻底了,你不要担心,孩子会慢慢越来越好。
学校的老师说这个孩子面临退学或转学的问题。我想假如我们是学校的老师,我们有一种使命,要振兴师道,师道可贵在哪?绝不放弃人。教育是成就人,不是放弃人。而且我们要自问,我们尽力了吗?我们用对方法了吗?我们有跟家长好好沟通,进而跟家长共同来帮助这个孩子了吗?因为我自己也在小学当过老师,我们这一代的老师有责任从自己身上来振兴师道。